欢迎来到半岛·体育舞蹈培训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半岛·体育伍

  半岛·体育bob官方网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要锚定战略目标,坚持教师教育第一职责,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为不断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汇聚新的更大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到“教育家精神”,这些要求一脉相承、内涵不断演进深化。特别是习提出并全面阐释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对师道文化的传承和光大,深化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也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师范院校要积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彰显着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和基本逻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表、熔铸师魂;引导广大教师守牢师德底线,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师范院校要以更高标准半岛·体育,成为教育家精神的涵养阵地和引领高地,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校风教风学风,为建设教育强国凝聚精神共识和磅礴力量。

  聚焦教育家精神,凝练中国特色教师专业标准。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先进的育人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行为规范等,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结合当前实际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要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重点强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学术素养、学科素养、数字素养、教学能力等。师范院校要立足教师培养主阵地,因应时代变化、面向未来需求,从培养定位、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评价指标等方面,强化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优化教师培养的学科支撑体系,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重塑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标准,让更多未来教师具备向教育家蝶变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对标教育家精神,完善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路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教育家脱颖而出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半岛·体育。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评价改革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构建日常教育浸润有效、评价政策科学合理、培训赋能及时高效、发展平台支撑有力的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统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效破解制约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在教师聘用、导师遴选、人才工程、评奖评优、晋级晋升等方面,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不良倾向,营造“人人看齐教育家、人人争做教育家”的氛围。师范院校要以完善本硕贯通师范生培养体系为抓手,带头构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畅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路径。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但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科师资短缺,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教师资源配置新难题,中小学高层次学历教师数量不足,应对人工智能革命的准备不足等。要系统谋划、统筹考虑学龄人口、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需求,促进教师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协调发展。

  坚持办好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源头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坚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第一职责,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师范院校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部属师范大学引领,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试点基地,增强教师教育学科群内涵式发展,促进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结合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和社会需求,增强战略思维,聚焦师资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失衡问题,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和前瞻性教育资源布局策略,有的放矢地培养高层次、紧缺领域及引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优质师资。

  立足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对教师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差异,不同学段、学校类型和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政策的精准性、衔接性。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完善相关教师教育制度法规,更新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能力标准,并将其落实到教师培养的一线,《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规定了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面向师范专业学生实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体设计、分段考核半岛·体育、有机衔接的培养管理制度,这正是新的教师教育制度保障体系与时俱进的体现。建立灵活支持教师跨学科转岗、跨区域流动的编制管理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同时,还要建立能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制度体系,切实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激励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拓宽高质量教师培养渠道。推动高水平非师范院校与师范院校开展双学位跨校联合培养,科学有效实施“国优计划”,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师范院校发挥教师教育类的课程、师资、附属学校等自身优势,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发挥工程学科、实验理学学科优势和科教融合资源禀赋半岛·体育,推动课程互选、师资共享、人才共培、工程类教育中心共建共用等,提升未来教师科学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同时半岛·体育,鼓励高水平非师范院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举办师范教育专业,拓宽师范生培养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广大教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有力支点。师范院校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连接点,既肩负着联结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天然使命,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要坚定办学初心,强化主责主业,积极创新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努力探索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筑“增量”,培养“四有”标识鲜明的未来教育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引领,打造全体学科支撑教师教育的学科体系,实施卓越科研战略,持续优化科教融汇育人体系。创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以硕博培养层次为目标,完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教育家型卓越教师。深入实施“志远计划”“优师计划”“启航计划”等创新举措,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订单式”培养输送师范生,以系列政策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从教。

  提“存量”,支撑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除了持续注入高水平教师的源头活水,做好存量教师提升是重中之重。《意见》强调,要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统筹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与中西部百县、千校合作,培训数以万计的县域“四有”好老师。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持续培训教师教育专业人才;推出“强师在线”平台,面向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免费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线上线下培训校长园长和教师。深入实施教育评估诊断;启动“强师工程”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集成教育质量监测、教师追踪调研、学生素养评估,加强区域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精准把脉和协同支持。建立师范教育联盟,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构建师范教育发展共同体。

  强“质量”,以科研创新赋能教师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化教师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深化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和揭示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破解难题、引领创新。立足教师教育优势特色,聚焦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如探索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系统研究儿童青少年学习规律和脑智发育规律等,着力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循证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科技发展成果,让创新要素为育人实践提质增效。学校依托教育技术学科优势,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深化传统教学手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积极建设数字大模型平台,推动教育模式从标准化的“教”向个性化的“学”转变,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推动全球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合作。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锚定目标,坚守教师教育第一职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勇担使命、开拓创新,着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助力开拓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向着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扎实迈进。